“两山”理念的生动实践“右玉精神”的艺术再现 全省首部生态题材音乐剧《塞上绿洲》整装待发

山西新闻网  2025/08/06

当激昂的歌声穿透舞台光影,将风沙肆虐的荒凉与茫茫林海的涛声交织成诗;当演员们深情演绎三代人搏击风沙初心相承凝结的绿色接力……泪水与掌声奏响生态文化建设的动人乐章。

近日,由朔州市委宣传部、朔州市委组织部指导,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承办,朔州市歌舞团倾力打造的大型音乐剧《塞上绿洲》登上中央电视台《文化十分》栏目,这部生动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,右玉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党员干部群众战黄沙、播绿荫、求生存,最终由“绿”变“富”的感人剧目,被誉为践行“两山”理念的艺术标本,不仅受到全国各地观众的广泛关注,更以艺术之名,让“右玉精神”焕发璀璨光芒。

艺术为笔

绘就波澜壮阔的生态史诗

“《塞上绿洲》将宏大叙事与艺术表达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平衡,是中国生态文明题材舞台剧的突破之作。”导演冯林这样定位。

“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剧,更是一堂铸魂育人的课。”前来观演专家与受众这样感叹。

是什么让《塞上绿洲》获得如此高的评价?

音乐剧《塞上绿洲》以朔州市右玉县70多年的治沙造林史为蓝本,用音乐剧特有的叙事张力,深情讲述右玉两任县委书记周荣、王敬业带领党员干部和苗旺、香草等群众迎战黄沙、谋求生存、创造幸福的感人故事。全剧采用长廊式连缀结构,脉络化地分为《种树人留下一张锹》《狂风中的红纱巾》《三棵小树苗》《再难也要走下去》《苗旺的愿望》《红姑娘突击队》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》《绿洲的咏叹》八个篇章,运用集声、光、电、音乐、舞蹈等多要素于一体的艺术表达形式,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故事串联起来,情景再现右玉人民70多年来矢志不渝的绿化行动和践行“两山”理念的生动实践。

从新中国成立初期“沙进人退”的生存困境,到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的执着坚守;从县委书记带领群众在荒漠中栽下第一棵树苗的艰辛,到新时代的青年接过接力棒扎根右玉守护绿水青山,思绪随音乐变化而起伏,剧情在时光流转中铺展,将右玉从“不毛之地”变为“塞上绿洲”的奇迹,浓缩成一部可感、可触、可歌的生态史诗,让观众在艺术熏陶中深切体悟到右玉的每一棵树,都是奋斗精神的结晶;每一片绿,都是生态文明的注脚。

精神为魂

传承历久弥新的文化基因

“右玉精神”是这部剧的核心和灵魂所在。这份蕴含着迎难而上、艰苦奋斗、久久为功、利在长远的精神特质,不仅是右玉的宝贵财富,更是中国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核。

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对“右玉精神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,指出:“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,一定要大力学习和弘扬。”

近期,生态环境部、文化和旅游部、中国文联、中国作协四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指出:科学阐释党领导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经验与优势,广泛弘扬“塞罕坝精神”“右玉精神”等党领导人民为生态文明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。

《塞上绿洲》的成功演出,无疑是对《意见》最好的响应。

这部极富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,取材于真人真事,用真实的表达、真情的演绎、真切的感受,将朴素却又动人的情感搬上舞台,在“共情”中将“感人”二字深深刻在观者心中,令人感叹感动,沉浸其中久久回味。如同贯穿全剧始终的那张“锹”、那条“红纱巾”,还有周书记临走时抚摸种下的树苗、苗旺临终前的千叮万嘱和群众一声声响彻四野的“种树”誓言,让“右玉精神”有了最具象、最情感的表达。

“全程两小时的演出,无一人中间离席,这对于一个基层文艺院团来说是很难做到的,真的是一个在用真诚演艺的群体。”拭去感动的泪水,现场观剧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沙景昌予以高度评价。

纵观整部音乐剧,《塞上绿洲》没有停留在对历史的简单复刻,而是深入挖掘“右玉精神”承接过去、连接当代、通接未来的价值意蕴。通过展现生态“留住人”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、绿色产业“富了人”的不懈探索,让观众从剧中读懂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精髓——在右玉,“两山”理念从来不是晦涩难懂的大理论,而是右玉人挑的一担水、流的一滴汗、栽的一棵树和融入基因的代代传承。也让观众明白:“右玉精神”从未过时,它既是攻坚克难的一种“方法论”,也是指引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“价值观”。这种精神的传承,让右玉的绿色故事超越了地域界限,成为激励更多人守护生态、执着追求的文化符号。

创新为帆

赋能基层文艺的生生力量

作为首部聚焦生态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作品,放眼山西甚至全国,音乐剧《塞上绿洲》都有着突破性的意义。

“《塞上绿洲》的成功,正是我们基层文艺院团寻求‘突围’的有力印证。”早在五年前,朔州市歌舞团行政转隶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之时,党委书记张毓德便确定了改革思路。

曾经,朔州市歌舞团也面临着像其他基层文艺院团一样的困境:人才招引培养青黄不接、演出模式单一固化、团队凝聚力不强等等问题。

“必须要变个样!活跃起来才有出路。”朔州师专音乐系主任、朔州市歌舞团团长郝利荣感慨万千。秉持着创优剧目、创新节目、创意项目“三创”协同的发展思路,朔州市歌舞团以思想“破冰”引领改革“突围”,不外请明星、不投入巨资、不搞无谓的大制作,真正把文化“种”下去、扎下“根”来,进而成为枝繁叶茂的文化新景。从一次次的演出中积累经验,到艺术党课《西口飞虹》的有益探索,再到音乐剧《塞上绿洲》的成功演出,打破了很多人对基层文艺院团只能演“歌舞晚会”的固有认识,让更多人认识到只要走好“演艺+”的路径,唱响主旋律,打好主动仗,就可以创作出更多能够走出去、演下去的文艺精品。

院团有路,城市有戏,观众有情。从《塞上绿洲》表现手法的创新也可窥见朔州演艺事业创新发展的印记。在艺术表达上,将电影蒙太奇的思路用活并植入舞台,使得整部音乐剧酣畅淋漓、催人泪下,既鼓舞人又感染人。音乐运用上,《塞上绿洲》既有晋剧、秧歌、快板、右玉悲腔等极具晋北浓郁特色的音乐元素,又大胆融合了民族、美声、通俗等多种唱法,让观众在音乐的变化中,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动和故事的跌宕起伏,为区域音乐剧增添了“第一+唯一”的艺术魅力。

在人才的培养上,“创新”刻在了朔州市歌舞团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内心深处,“闯出舒适圈,样样都能拿得出手”成为共同追求。对此,朔州市歌舞团艺术创作室主任陈露深有感触。陈露是《塞上绿洲》青年香草的饰演者。作为一名从业十多年的舞蹈演员,在剧中却一展歌喉。“这部剧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唱歌,可以说是从零开始。”像陈露一样“从零学起”的转型演员不在少数。这样,每个参演人员都在“变”,“变”的是大家都成为发现自己、提升自己、超越自己的生动例证。他们其实也没有变,不变的是对文艺事业的挚爱。

人的转变才可能达成事的转型。在创演过程中,大家为了能够满足巡演条件,从而让剧目能够广泛推广,整个演出团队被压缩到同类剧作规模的三分之二。“我们既是演员,又是道具搬运员。”央视记者在采访时感动到落泪,他们看到刚刚结束台上演出的中年香草扮演者关瑞峰,依然是俊雅的扮相,却同时也在分管道具树苗的搬放,然后再匆忙补妆后再投入演艺……但所有演职人员不叫苦、不喊累,克服技术工作与艺术创作重重困难,分秒必争抢妆抢台,台前幕后全心投入,一次不行再来一次,一次、两次、十次、百次……70多个日夜的接连排演,最终这部由80%的舞蹈演员出演的音乐剧精彩首演,大获成功。

追忆用心擎旗的激情岁月,讴吟人与自然的和谐诗篇。如今,音乐剧《塞上绿洲》正按照专家学者的意见对剧目结构、语言简化、音乐创作等方面进行打磨修改和提升,将继续用歌声传唱右玉的绿色奇迹,让“右玉精神”从舞台走向生活,成为推动更多人参与生态保护、共建美丽中国的精神动力。

扫描上面二维码
手机看资讯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山西房地产门户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加入城市买房砍价群,实时讨论购房热点话题

关注公众号
获取楼盘信息
添加给利姐
进群聊房

加入买房砍价群

  • 讨论购房话题
  • 你问我答
  • 专业讲解
  • 全面分析

今日热点要闻

热门楼盘

更多特色楼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