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战中的太原:用笔墨记录烽火太原
太原新闻网 2025/07/25
慕湘,长篇小说《晋阳秋》的作者,1916年出生于蓬莱,原名慕显松,1964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。
1936年年底,慕湘来到太原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,1937年7月,任太原县牺牲同盟会特派员。太原失守后,慕湘组织的抗日游击队被编为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太原支队、第二支队,他任支队政治主任。
1938年,部队缩编为山西第二保安司令部第一支队二营,慕湘任教导员。随后,部队又改编为山西新军暂一师三十六团二营,慕湘任教导员。他率领部队艰苦奋战,努力提高部队军政素质,大力发展地方武装,扩大晋西北抗日根据地。
潜伏太原:抗日救亡的双面战士
1936年的太原城,暗地里涌动着一股抗日洪流。时年20岁的慕湘受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遣,以“地理教员”身份潜入山西国民师范学校。他的真实任务是秘密发展抗日力量,推动阎锡山与共产党合作抗战。
在讲台上,慕湘挂着阎锡山政府颁发的教员证,讲授的却是“特别版”地理课。现存该校1936年学生笔记显示,他当时指着太行山地形图说:“这里的等高线不仅是山脉的褶皱,更是游击队的生命线——每道山脊都能让日军坦克变成废铁。”课后,他组织“抗日研究会”,学生们后来大多成为山西新军的骨干。
慕湘同时担任中共山西工委联络员,在阎锡山眼皮底下开展统战工作。他白天油印《牺牲救国》周刊,用“铁流”等笔名宣传党的主张;夜晚穿梭于太原城西的兵工厂,争取技术工人为新军制造武器。1937年9月,山西新军正式成立时,他参与制定的《政治工作条例》明确规定“每支连队配备文化教员”。这项制度后来被八路军全面推广。
烽火著书:《晋阳秋》的诞生之路
1937年11月太原沦陷当晚,慕湘随新军撤离时,特意绕道文瀛湖畔。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:“那一刻我就发誓,定要把这些故事写进书里。”
1953年,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回来的慕湘,利用休假时间完成20万字的小说初稿,这就是《晋阳秋》的雏形。
1959年国庆期间,党组织向慕湘下达了写作任务,促使他下定决心尽快完成《晋阳秋》的创作,经过9个月的艰苦努力写完初稿,又经过两年的反复征求意见和多次修改,终于在1962年4月把70多万字的《晋阳秋》交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。
1978年,慕湘向总政治部请创作假获得批准,离职开始专事写作,终于完成长篇小说“新波旧澜”四部曲除《晋阳秋》之外其他3部《满山红》《汾水寒》《自由花》的创作,共计130万余字,创作时间跨度达25年之久。这位16岁就投身革命的老战士,用一部部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巨作,为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,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太原县军民英勇战斗的感人事迹,留下了永远的文学记忆。
《晋阳秋》:一部用小说写就的抗战信史
小说《晋阳秋》主人公郭松就是融合了多位山西新军和牺盟会干部形象的文学典型,其原型主要包括山西新军将领董天知、八路军二纵队司令员赵尔陆、新军重要领导人雷任民和作者本人等。
慕湘在1983年山西作协座谈会坦言:“郭松是千万牺盟会干部的缩影。”在其他重要角色中,郭松妻子蓝蓉的原型是蓝佩云,通过她塑造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,再现了太原女学生绣制抗战绢帕的真实事件(2002年重修崇善寺发现的原件);通讯员小陈的原型是陈达,其1941年写给母亲的家书与小说情节完全一致(该家书2015年由其后人捐赠给国家图书馆)。
书中描写的“夜袭阳明堡机场”“神头岭伏击战”等战役,战斗时间、坐标与日军《华北治安战》记载高度吻合。新军使用的“高粱秆绑炸药”等土装备,已被军事博物馆收藏。日军少佐三浦敏夫的后人曾来信确认:“书中描述的日军心理精准得可怕。”
这本书完整记录了山西特殊统一战线形成过程,保存了237个消失村庄的原名与位置,收录了86首失传的山西抗日民谣。
慕湘创作的《晋阳秋》及其他3部作品构成的“新波旧澜”四部曲,是用20年战火、40年坚守铸就的以太原抗战为背景的著作,已然超越文学范畴,成为解码山西抗战的钥匙。
扫描上面二维码
手机看资讯
加入城市买房砍价群,实时讨论购房热点话题

获取楼盘信息

进群聊房
- 相关阅读

加入买房砍价群
- 讨论购房话题
- 你问我答
- 专业讲解
- 全面分析
今日热点要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