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非遗太原” ⑥|晋剧:梆子声情系根魂
太原新闻网 2025/07/21
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,都有一场夏夜戏曲。
明亮的露天舞台上,讲着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。故事由各个上了妆的角色,唱着念着演着,梦幻而现实地印在戏外人的脑海里,经久不散。
晋剧,就是山西人从小到大,由乡野到剧场,最常看到的戏剧剧种。它不仅是戏曲,更是山西历史、语言、民俗的活态传承。
梆子腔一响,汾河岸的星星就闪了,生旦净丑流转,人生百态就满了。这片土地上的冷暖悲欢,在晋剧里粉墨登场。
晋剧艺术中心迎来首演 牛利敏 摄
板腔悠远承慷慨
亘远的历史根脉和深蕴的文化内涵,滋养了山西,使之成为闻名全国的戏曲大省、“中国戏曲的摇篮”。全国348个剧种,山西就有38个,名列全国第一。
晋剧,是中国四大梆子戏之一,发源地集中在晋中一带,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。
清初,随着晋商崛起,晋中经济繁荣,戏曲演出热闹,山陕梆子、蒲州梆子流入晋中,与祁太秧歌、晋中民间小调相融合,形成独特的中路梆子,即晋剧。
晋剧保持了明清时期梆子腔慷慨激昂、热耳酸心的艺术特质,又在山西四大梆子中,别具优雅亲和、清丽委婉的魅力。几经发展,在晋中、晋北以至内蒙古、河北、陕北部分地区传播开来。
阳刚豪放、曲调婉转、长于抒情,可以说,晋剧刚柔并济,既帅又美。晋剧唱腔丰富,包括乱弹、腔儿、曲子几种,板式多变,表现力强,激越、粗犷又圆润、细腻,既善于表现悲壮的历史故事,也长于演绎优美的民间生活。戏迷能在晋剧中各取所需,各爱所爱。
晋剧传统乐队分文场、武场两种,文场伴奏乐器为呼胡、二弦、三弦、四弦“四大件”,武场则采用鼓板、铙钹、小锣、马锣、梆子等乐器。角色行当主要有须生、正旦、大花脸“三大门”和小生、小旦、小花脸“三小门”。
艺术表现技巧多姿多态,翎子功、帽翅功、梢子功、髯口功、椅子功、水袖功、脚尖功、喷火功、杠技、甩纸幡,堪称晋剧绝技绝活儿,赏心悦目的同时,独具戏曲程式之美。
晋剧《傅山进京》 李学军 摄
晋剧《双龙戏八仙》 张昊宇 摄
创作精品攀高峰
清末民初,晋剧一路繁花,当时班社众多,人才辈出,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,晋剧艺术提升到新的阶段。
新世纪,晋剧大繁荣大丰收,精品剧目层出不穷,出现了“山西戏剧现象”。以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为例,在传承发展晋剧的艺术之路上,移植、改编、新创剧目超过三百部,探索了一条“立足本土、自主创新、勇攀高峰”的新路径。该院院长、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表示,作为一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,一名从艺四十余年的文艺工作者,一名时代发展的见证者、经历者、受益者,“一直以来,我们努力创作出众多艺术精品,守住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。”
优秀晋剧作品,在坚守文化传统、让观众喜闻乐见的同时,还要符合时代发展需求。上世纪80年代初,以杨家将为国为民守边疆、不拘一格选人才为主题的《三关点帅》,到北京献演后一炮打响,拍摄成继《打金枝》之后的第二部晋剧电影。上世纪90年代初,成功创演《丁果仙》,在北京再度获得满堂彩,谢涛首获“梅花奖”。进入新世纪,反映本土人文的新剧目,成为创作主流,连续创排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的《傅山进京》《于成龙》《关公》《唐宗归晋》等,以传承红色文化为主旨的《上马街》《续范亭》《高君宇与石评梅》等,以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《起凤街》《迎新街》《圪梁梁上》等优秀剧目。
这其中,新编历史剧《傅山进京》和《于成龙》,不仅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全国推广交流重点扶持剧目,还先后拍摄成戏曲电影,秀于思想精深、艺术精湛、制作精良的戏曲艺术精品之林。
薪火相传竞春华
戏以人兴、戏以人传,“人”是戏曲艺术的专业载体,带来个性流派的传承,带来艺术经典的缔造。晋剧的传承和创新,离不开一代代晋剧人的传帮带。
从郭彩萍、武忠、李月仙、阎慧贞、高翠英、白桂英等晋剧大家算起,到谢涛、武凌云、胡嫦娥,再到新生代,晋剧的人才宝库“四世同堂”,艺术谱系稳定。他们掌握秉承着戏曲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表演技艺,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源泉。
2006年,晋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目前,仅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,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人、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人,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人。“我们践行晋剧艺术守正创新、薪火接续的优良传统,以剧育人,推出师徒版晋剧《烂柯山下》、传承版晋剧《于成龙》《范进中举》等一系列青年担纲主演的剧目,青年人才强势崛起。”谢涛表示,在晋剧的活态有效传承上,该院创新培养模式,“加强院校合作,成立人才培训基地,与山西艺术职业学院、山西大学联合培养,建起了院、校、团协同、现代师徒制多元合作的人才梯队培养新体系。基地学员平均年龄十七八岁,不断培育、壮大非遗传承人才队伍,增强非遗传承的后劲与活力。”
源浚者流长,根深者叶茂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走过三百余年岁月的晋剧,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依然活力澎湃,生生不息。
记忆档案
晋剧,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,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戏剧剧种。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,出现于明代的蒲州梆子,逐步发展成山西的四大剧种:蒲剧、晋剧、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。晋剧因兴起于山西中部,故又称中路梆子,流传外地后,被称为山西梆子,后改称晋剧。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、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。
晋剧唱腔高亢明亮,又婉转细腻,兼具山西民歌的柔美,以“梆子”击节伴奏,极具感染力。传统经典剧目丰富,经常上演的有《打金枝》《算粮登殿》《金水桥》等。
扫描上面二维码
手机看资讯
加入城市买房砍价群,实时讨论购房热点话题

获取楼盘信息

进群聊房
- 相关阅读
今日热点要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