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:太原城市更新 向美而行

太原新闻网  2022/09/11

    初秋时节,漫步于太原市区,街巷风姿绰约,公园生机盎然,滨河自行车道如在画中……这座城市的变化历历在目,城市更新提质,让太原人从“住有所居”变为“住有优居”,让太原人更加热爱这座城。

让功能更完备

第一缕晨光洒落在通达桥的悬索上,秋风吹拂,城市苏醒。立交桥、高架桥拔地而起、纵横交错,目光所及之处,迎泽大街、南内环街东延,虎峪河、九院沙河快速路西延,滨河东路南延、太太路大修至清徐,泥向线北延至阳曲、太忻大道更将直抵忻州市区,突破东山、西山局限,南进北拓、畅通东西,太原已形成城在山中、山在城中的城市空间格局。

迎泽区草市街是我市最窄的一条街巷,最窄处仅有0.7米,被当地居民形象地叫作“一人巷”。经过3年的改造,该巷“华丽变身”为15米宽的马路,同时,通过与东陵里路的改造贯通,该巷已经成为了连通迎泽大街、并州路、青年路的一条重要微循环道路。同时,迎泽街道青年路一社区还在该巷打造了一面长达50余米的“廉政文化墙”,并与东陵路的宣传文化墙融会贯通。“回家的路上,也有温馨的感觉。”居民薛静妍幸福感满满。

坑洼不平的路面全部换了“新装”,杂乱的空中“蜘蛛网”不复存在,脏旧矮墙“变身”古色古香的文化墙……曾经不起眼的背街小巷,如今有了新的模样。2021年以来,城管部门便让市区300余条道路架空线缆入地,让城市亮出更美的天际线。

城市更新,一头见证着城市发展,一头系着百姓民生。小小公厕就像一面镜子,映射着这些细微的变化。增设智能设备、提升外观颜值、完善内部功能,在改造原有公厕的同时,我市加快公厕建设。截至2021年底,全市现有公厕1219座,4年间公厕数量翻了近一番。有75座公厕旁边“加个小间、留个小门”,全天候24小时为民开放,这种建设模式为全国首创;有89座公厕都有第三卫生间,为老人、小孩提供方便;有的厕所设有环卫驿站,方便环卫工人、过往行人遮风避雨、临时歇脚……公厕成了城市的温馨港湾。

大处着眼、小处着手,太原正在由内而外美起来、靓起来,城市之美更有质感,直抵人心。

让环境更美好

水之于一座城市,意味着一种“灵性”。城市的根本价值,在于创造最适合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经济社会空间环境。治城,必先治水。

因水而美,决不能因水而扰。以南沙河治理为样板,太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其余8条河的治理,昔日臭水沟,建成景观堤;旧时羊肠道,拓成快速路……难能可贵的是,九条河道的沿岸还分别增建了15米宽的绿化带,并陆续修建了40余个街头游园、绿地,新增绿化面积数百万平方米。随着城南、晋阳一期二期、汾东一期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的实施,我市21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,2020年底,汾河太原段告别劣V类水体。

太原生态的创作描绘始终没有停笔,画风磅礴,又不失细腻。在2020年、2021年完成雨污分流改造229.4公里的基础上,太原今年启动了雨污混接点改造,全面排查雨水管和污水管的错接、混接、漏接问题,消除雨污水混流,让雨水和污水“各行其道”。

在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崔丽英看来,实施雨污分流和混接点改造后,太原水环境质量将实现根本性改观。

在晋阳桥北面的“汾河晚渡”旁,市民三三两两结伴而来,山衔落日,微风习习,望景而怀古,最难将息。“小鱼小虾多的是,河里的芦苇、菖蒲,都是鸟儿做窝常用的‘建材’,在这里鸟儿‘不愁吃住’。”摄影师刘士强说。历经四期治理的汾河,已成为太原人名副其实的幸福河,也成为鸟儿的天堂。

正如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先生所说的那样,一个城市总是需要新陈代谢的,这种代谢应当像新老细胞更新一样,是一种“有机”的更新,而不是生硬的替换。十年间,太原集中供热面积由0.73亿平方米增加至2.18亿平方米,替换了大量的分散燃煤采暖锅炉,我市在全国北方城市中,率先实现城区范围35吨及以下分散燃煤采暖锅炉清零。

城市新区看不到“蜘蛛网”,也看不到井盖,更看不到高压电杆——带来“空中蜘蛛网”“拉链马路”问题的各类管线,被浓缩进综合管廊的“肚子”里。随着晋源东区地下综合管廊投入使用,太原看不见的地下设施也在不断拓展,这座城市更加绿色清爽。

让特色更鲜明

一座城市的历史,不仅存在于史书里,更存在于有温度的记忆和生活中。

华灯初上,夜幕下的钟楼街依然熙熙攘攘。如今的钟楼街,每一幢建筑都是一部历史,每一栋楼阁都有一段传说。在修复钟楼街25条传统街巷肌理、修缮32个历史建筑的同时,你可以看到众多潮流品牌,李宁、漫咖啡、发德玛、光之乳酪、非遗市集、国潮市集……一个个潮流时尚的品牌、新业态与老字号在这里交融,让老街老巷老字号焕发了崭新的活力。

“不同年龄的市民,都能够在钟楼街寻回过往记忆,回首城市变迁,发现新的惊喜。”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蒲净说。可以触碰的乡愁,旧貌换了新颜。

城市更新中,一定要留住历史文化记忆的“根”。太原现有东三道巷、南华门等5处历史文化街区,钟楼街、拱极门等8处历史文化风貌区。在老街巷修复过程中,我市最大程度保留了历史遗存风貌,又展示了城市新形象。修缮一新的东三道巷,青砖灰瓦,城市“年代感”扑面而来。一道仿教堂式的装饰墙,将喧嚣隔绝在外。绿植、甬道、路灯、座椅等以及融合了民国风情、市井生活、西洋记忆等不同主题的口袋公园,让街区居民随时可见历史,随地触摸历史。包括东三道巷在内,一个涉及10条历史街巷、长约24.5公里、整治改造范围总面积约465亩的府城文道,在最大限度地保持可传统街巷的肌理和空间尺度下,彰显可“最太原”的文化魅力。

今年69岁的张绿英,住在坝陵北街17号院。从她父亲到她,再到她的女儿,三代人都没有离开过文道巷。张绿英说:“这里有好几处老院没有拆,但做了加固。等文道巷开街后,搬离的老邻居都要回来,看看这里的新样子。”

一座座复原了的老旧建筑,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蜕变,让原本冰冷的老旧街区,变得有情怀、有温度。它们更是太原城市更新的见证者,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无限可能。

扫描上面二维码
手机看资讯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山西房地产门户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加入城市买房砍价群,实时讨论购房热点话题

关注公众号
获取楼盘信息
添加给利姐
进群聊房

加入买房砍价群

  • 讨论购房话题
  • 你问我答
  • 专业讲解
  • 全面分析

今日热点要闻

热门楼盘

更多特色楼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