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铁1号线开通,2月22日、23日,许多市民趁着休息,专门体验“尝鲜”。车站内、车厢里,人流熙熙攘攘。人们乘坐后,兴奋地聊起感受。真漂亮、速度快、很便捷,是记者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评价。
晒美图“炫耀”
“她肯定不晓得这个事,我赶紧打个电话,她肯定很开心。”市民周璇走出地铁车站,迫不及待地想和女儿分享喜悦。
女儿在北京上大学,每次回来,要从太原南站打车回家,曾不止一次地说:“地铁1号线将来开通后,我下了高铁坐地铁,回家更方便。”她刚返校不久,地铁一号线就开通了。
“必须发一条朋友圈‘炫耀’一下。”市民吴程钢从太原理工大学站坐到了学府东街站,在网上分享了几张好看的图片。当即,有远方的好友留言:“真羡慕,恭喜太原喜提第二条地铁线路。”
市民张睿玲专门坐地铁回了趟娘家。她住在金阳南路98号院,以往回长风街看母亲是坐公交车。先乘坐72路到终点站,再换乘610路,路上需要一个半小时。
2月23日,她从地铁1号线的金阳路站上车,10余分钟到达大南门站。不用出站,换乘地铁2号线,很快到达长风街站。走出地铁站,就看到了母亲所住的小区。粗略一算,相比坐公交车,这趟回娘家省时近50分钟。
张睿玲留意到一个细节:从站台到车厢,地铁1号线的主色调为蓝色,2号线的主色调为红色。仅从颜色就能轻松区分两条线路。她不禁感慨:“速度快,细节设计很贴心!”
出行真方便
68岁的刘庭亮,住在西山区域,听说附近通了地铁,急切地要去体验。他有风湿性关节炎,走路不方便,玉园南社区网格员杨恩英特意陪着老两口,体验了一趟地铁之旅。
2月22日,他们步行至地铁1号线的河龙湾车站,站厅内人潮涌动,刘庭亮激动地说:“开通新线路,大家都关心。”老人经常去许坦东街看孙女,要换乘3趟公交车,耗时2个小时。他腿脚不好,有点受不了。儿子不止一次地说:“别跑了,我带孩子回去看您。”
“车站真漂亮,跟2号线比,各有特色。”刘庭亮不急着坐车,先在车站内来回逛了一圈,啧啧称赞。他把手机交给网格员,“小杨,帮忙拍一张,我留个纪念。”
车厢内,老两口左看右看,觉得处处新鲜。刘庭亮注意到,车厢门口处的把杆,由传统的单杆变成了双杆,“这个设计贴心,像我这腿脚不好的,人多时也有个扶的地方。”
“您住哪里?这下可真方便了。”“可不是嘛,我以后出门的次数肯定多,远点的地方也能去。”刘庭亮与邻座乘客聊着新线路带来的好处,脸上洋溢着笑容。
上班有“专车”
市民张敏所住的小区,离地铁1号线的西铭路站很近,步行不到5分钟。2月23日,她专门搭乘地铁到了柳南站,出站走几步就是工作单位。
新线路开通前,她每天骑电动自行车出行,路上需要40多分钟。遇到雨雪天,得步行、坐公交,确实不太方便。“现在其他同事别提多羡慕我了,说我每天可以坐‘专车’上下班。”她看了看表,全程不到20分钟,以后能“卡着点”出门了。
当天,滨汾苑社区网格员宋永伟陪着八旬独居老人赵大爷,也来体验。老人的孙子在临汾上学。“孩子去学校,要到太原南站坐高铁,以后坐1号线能直达。”赵大爷说,坐一次,替孩子“探路”。
网格员陪着老人,从熙馨苑小区出发。步行800米,到达地铁1号线下元站。从A口进入,5分钟后坐上了车。半个多小时,到达太原南站。老人高兴地让网格员拍张照,给孙子发了过去。
“五一广场站,附近有纯阳宫。双塔站,可以逛凌霄双塔。南十方街站,距离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不远。柳南站更不用说,出站就能逛柳巷……”市民刘曦,对新线路赞不绝口,其把不少景点都串联起来了。她计划挑个时间,坐着地铁去旅游。
地铁站里,人们欣喜地体验着、赞美着。言语中,透露着对城市未来发展欣欣向荣的美好期盼。